抽筋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現象,會造成肌肉僵硬疼痛。而腳抽筋卻是一般人最常有的經驗。有研究報告指出45歲以上的人每七人就有一人曾經有腳抽筋的經驗。而65歲以上老年人,有高達一半的人有過腳抽筋的不舒服經驗。尤其是女性比男性多。多數的腳抽筋發生於晚上,而患有周邊血管病變及關節炎患者,較易有腳抽筋現象。百分之七的青少年,在過去一年當中曾經有腳抽筋的現象,其中以16到18歲這個年齡層最容易發生。 

另外女生常常抽筋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缺鈣,通常是咖啡喝太多,要多補充一點牛奶或是鈣片,或是停喝咖啡一個禮拜,狀況就會改善很多


造成腳抽筋的主要原因有:

(1)局部循環不良,周邊血管病變或腳部靜脈曲張。

(2)環境溫度突然改變。

(3)情緒過度緊張。

(4)水分和鹽分流失過多,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。

(5)飲食中的礦物質(如鎂、鈣)含量不足。

(6)某些慢性疾病、孕婦的抽筋發生率也會提高。

(7)甲狀腺過低、尿毒症或其他身體疾病。

(8)運動神經元疾病,脊髓神經根病變或周邊神經病變。

(9)某些降血壓及降血脂等藥物也可能會引起腳抽筋。

(10)不知名的原因。

如何減少腳抽筋的機會:

(1)注意鈣! 質的補充:青春期的階段,鈣質會相對較缺乏,較容易引起抽筋。

(2)晚上睡覺時易抽筋者,在睡覺前在易抽筋的部位作伸展運動。

(3)睡覺時注意兩小腿的保暖。可以穿上多些衣服使手腳有暖意。

(4)足板過度下垂(往足底方向垂)有可能會誘發小腿的抽筋。睡覺時避免讓足板過度下垂。

(5)文獻上有報告指出維他命E可減少發作次數,但目前尚未有定論。

小腿正抽筋時,可把痙攣的小腿肌肉拉直、揉搓,並且把往下抽筋的腳板往上扳。並在抽筋過時注意小腿肌肉的保暖。民俗療法中建議以指頭用力壓人中穴位的方法,亦可嘗試。腳抽筋痛起來雖然非常痛,痛得人半夜醒來,唯一可以慶幸的是不會有生命危險。
⊙林


中醫的看法


中醫認為抽筋的病機在於「血不榮筋」,即血液不能充分榮養筋肉,使肌肉、血脈、筋骨間的營養,及代謝發生障礙之意。根據黃帝內經記載,肝臟主管全身上下的筋,筋脈可以柔軟伸縮全賴肝血濡養,如果筋脈得不到肝血濡潤,就會像樹根得不到水分一樣枯萎,發生筋急拘攣現象。

  因此,抽筋在中醫的治療上是以「養血柔肝」為主,而最常被用到的方就是《傷寒論》中的「芍藥甘草湯」,臨床上只要依不同證型,搭配不同輔助藥,不論哪一型或哪個部位抽筋,都十分快速有效,而且幾乎不再復發。

  造成血不榮筋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四種︰

  四種情況 會誘發腳抽筋

  1.肝血不足︰肝血不足,無法充分灌溉全身筋脈,筋脈枯萎而發生抽筋,這一型抽筋多發生在半夜一~三時,經氣運行到肝經的時間。一般像更年期以後婦女、長期失眠、大出血後病人,及急性腹瀉、發高燒後、喜食辛辣的人等,抽筋大多屬於這一種。

  2.寒凝筋脈︰雖然肝血充足,但寒氣凝聚於筋脈間,阻礙血氣運行,肝血無法順利輸送到每一個末梢,也會影響筋脈的濡養而發生抽筋。另外,「寒主收引」寒氣的性質本來就容易誘發抽筋的發生。

  這一型病人的抽筋則多發生在陰寒盛極的下半夜,比肝血不足型更晚一些,而除了抽筋外,可能還有頻尿、手腳冰冷、或麻的症候,常見如愛吃寒涼生冷食物或冷天好發的人是屬於這一型。

  3.氣滯血瘀︰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,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瘀。和寒凝筋脈型一樣,氣滯血瘀型抽筋也是血行不利所致,所不同的是本型多源於外傷,影響血氣運行,而不是身體內在問題,所以發生時間和部位都比較不一定。

  4.肌肉勞損︰一般人當運動量超過生理負荷時,有時也會有抽筋的現象,但這一型患者只須稍做熱敷,和適當休息即可復原,並不需治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bs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